立即注册 登录
Discuz! Board 返回首页

法律零碎的个人空间 http://2us4love.com/?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sample of Amicus Brief

已有 2378 次阅读2020-2-15 05:46 |系统分类:哈佛歧视案

google doc version online: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e/2PACX-1vSlP6BRiPkp1iGgKYidcz2sGQILcJv2c6hVhwG3CFieQc6IVjVQonZx_ba8ieXPA-vmnvzOfpvCktBy/pub

If anyone needs .docx version, tell your email address so that I can email to you.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3:13
院在长时间审议之后裁定这所名校没有涉及歧视。

此前的指控称,这所精英高校在分数相当时,更倾向于接收白人、黑人以及西班牙裔而不是亚裔的申请者。

地区法官艾莉森·D·布罗斯(Allison D. Burroughs)最终否定了这一指控,并称法庭不会去破坏一个“非常良好”的招生项目体系。

这宗案件被看作是一场关于招生模式的平权运动。

裁决之后,对案件的上诉仍然有可能将它移交至最高法院。

哈佛是否歧视亚裔 美国大学“逆向种族歧视”争议再起
哈佛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同时在选择学生上也是最挑剔的。每年申请哈佛的42000名申请者当中,只录取1600名新生。

诉讼的缘由
这场诉讼由一个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简称SFFA)的组织发起。

该组织由保守派活动人士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负责。他反对先发制人地将那些历史上因歧视而被边缘化的少数族群包容进来的所谓平权运动。

SFFA称,哈佛大学在评估申请人时,不公平地将种族因素考虑进来,迫使亚裔美国人在争取被哈佛录取时不得不面对更高的门槛。

该组织指,哈佛大学使用一个配额系统,或者说一个“种族平衡”的系统来限制学校里的亚裔学生人数,以此来为其他族裔保留一定的名额。这样的操作违反联邦法律。

原告人指,假如不考虑种族,假如录取时是只考虑学习成绩的话,亚裔学生的录取人数应该比现在多一倍,因为亚裔学生的学术表现相当好。

哈佛的回应
哈佛大学方面表示,他们是通过一个“整体”的策略体系来评估学生,种族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考虑因素。

该高校指出,他们学校里的亚裔学生人数一直在上升,现在已经占学生总人数的23%。

杨安泽:首位美籍华裔总统是“痴人说梦”吗?
其他长春藤联盟的名校和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ACLU)在这宗案件中都对哈佛大学表示支持。

等了一年的裁决
美国地区法官艾莉森·布罗斯在当地时间周二(10月1日)公布的裁决中写道:“法院不会仅仅因为它还可以做得更好,就去废止一个非常良好且符合宪法规定的录取项目。”

案件并没有经过陪审团审理,前后经过近一年之后才最终达至裁决。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3:35
此次诉讼尤其牵动重视教育的华裔美国人族群的神经,从美国的中文媒体到华裔移民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相关的讨论不绝于耳。不少华裔家长控诉哈佛大学对亚裔学子不公。但包括许多华裔年轻人在内的哈佛支持者则认为,亚裔在此案中被用作保守派推翻平权法案的棋子。

此案被视为对“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全民公决,判决将对美国社会的种族多元政策造成深远的影响。

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平权法案缘于当时美国风起云涌的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该法案集中关注教育与就业问题,对少数种族、土著美国人、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平权行动也被称为扶持行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扶持行动采取的一些政策,如种族配额或大学入学的性别配额,被批评为“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目前亚裔被认为是教育平权思想最大的受害者。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中,亚裔的录取者的SAT成绩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的成绩分别高出50、235、280分。哈佛大学的录取中,亚裔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分别高出140、270、450分。

争议焦点
原告指控哈佛大学歧视亚裔美国申请者,为他们设定了更高的录取标准,以增加其他族裔学生的比例。除了学术和课外活动等客观指标外,哈佛对申请人使用“个性评分”标准。原告认为,哈佛在这项主观分数下为亚裔打了低分,通过这个方式操纵了新生的族裔比例,侵犯了亚裔的公民权利。

此案的原告是一个名为公平招收学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简称SFFA)的组织,背后是由保守派社会活动家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的一群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的亚裔美国学生。

哈佛否认歧视任何族裔的申请人或在遴选学生时使用种族配额。学校称,族裔只是招生过程中很小的考虑因素。在“个性评分”这项指标下,有领导力、职业目标、社区背景、父母职业等因素,并非只看申请人的族裔背景。

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是全美录取竞争最激烈的学校之一,每年超过四万名申请者中,只有约2000名幸运儿被录取。哈佛网站的录取数据显示,今年的新生中,22.9%是亚裔学生,且比例在逐年上升。亚裔人口约占美国人口的6%。

其他的常春藤学校发表联合辩护状对哈佛表示支持,并指考虑族裔的招生程序将有利于学校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可以考虑族裔多元,但是不应该刻意给亚裔戴上“个性指数低下”的帽子。你明说因为要考虑族裔多元,所以亚裔尽管优秀也不都能录取。亚裔也会通情达理。但是亚裔不背锅,这个“个人性格”指数低下就是歧视亚裔的直接证据。

案件背后
此案被普遍认为是对平权法案的全民公决,判决将对各级精英学校的录取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  平权法案是应该改进,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照顾录取,但不是根据种族;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母语照顾性录取,但是不是根据种族; 可以根据其它各项指标照顾录取,就是不能用种族做标准。

诞生于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期间的平权法案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学校在招生时将学生的族裔背景纳入考量,以保证少数族裔获得教育机会。

特朗普任下的美国司法部在哈佛案中支持了原告,早前宣布就招生程序是否对亚裔不公向哈佛和耶鲁大学展开调查。

波士顿联邦法院预计将在两至三周内对案件作出裁决,被判败诉的一方很可能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在2016年,最高法院曾经以4:3裁决支持德克萨斯大学依平权法案来招生的做法,SFFA的领头人布鲁姆也是这件案件的幕后推手。然而,本月初通过任命的布雷特•卡瓦诺(Brett Kavanaugh)加入大法官行列后,最高法院的天平向保守派一侧倾斜,可能作出与两年前不同的裁决。

各方声音
在案件开庭审理前夕,哈佛招生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在波士顿各地举行了游行集会,两方各自高举标语、呼喊口号。华裔家长是反对哈佛的一方活跃的主力军,他们举起了以下字样的标语:“我的族裔背景不该变成我入学的阻碍。” “我是亚裔美国人,我也有一个梦。” “停止种族歧视!为什么只有亚裔美国人(被歧视)!”

为什么一向青睐名校的华裔家长会站到了反对哈佛的一方?

“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美国亚裔教育联盟主席赵宇空向BBC中文网阐述了他从2014年起持续申诉哈佛招生政策的缘由。“美国宪法的精神是无分肤色的(color-blind),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机会成就梦想。”

赵宇空认为,招生中的公平应是依客观指标择优录取,种族不该纳入考量。他的儿子在2016年申请多家常春藤名校但未获录取,几位学术表现不如他的其他族裔同学却拿到了录取,赵宇空认为,种族歧视"可能是一个因素"。

在他看来,哈佛的支持者只看到了平权法案的高尚目标,但忽视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足,少数族裔社区的教育质量依然偏低,还扭曲了招生公平。

跟两年前备受关注的华裔警官梁彼得案相似,华裔族群对哈佛案的看法分歧,代际差异明显。

在案件开审前的集会中,不少华裔年轻人站到了支持哈佛的一边,他们穿着写有“捍卫多元性”字样的湖蓝色T恤。其中有人举着“我不是你的棋子”的中文标语,认为保守派借亚裔掀起招生歧视之争,意在推翻平权法案。

他们自认是平权法案的受益者,呼吁少数族裔团结一心,捍卫法案缔造的多元社会。有媒体报道,一位亚裔年轻移民在集会上发言称,自移民美国以来,他经历过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受到的歧视和排挤,是多元化的录取政策给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反对哈佛的一方不理解,哈佛的录取方法与中国高考制度的分数至上论不一样,”40岁的波士顿台湾侨胞李莉儿(化名)对BBC中文网说,哈佛的招生哲学更注重生源的多元化,希望招收具个人特点的学生。而很多出生在中产家庭,从小学钢琴、打网球、参加数学竞赛的亚裔年轻人彼此“太相像了”。

李莉儿参与了开庭前在波士顿的集会,是支持哈佛一方中较为少见的华裔家长代表。由于她的华裔朋友圈子中大多数人都反对哈佛,她希望以化名受访。

她的女儿即将上中学,她说,如果女儿学术表现出色,当然希望女儿能上包括哈佛在内的常春藤学校。“但是,比起上哈佛,她生活的社会照顾弱势群体、包容多元文化,这更为重要。”

-----  生活弱势不是以族群划分,而是以经济划分。

两家研究亚太裔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组织在今年的联合调查显示,64%的华裔美国人支持平权法案,24%持反对意见。在2016年,调查机构盖洛普的调查则显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63%的美国人认为招生不应该考虑学生的种族背景。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5:04
不是现有招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是现有招生正在歧视亚裔。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5:13
波士顿——哈佛大学录取新生的做法正受到波士顿联邦地方法院的审理,这起诉讼可能会对大学挑选入学新生的方式产生广泛影响。
审理于周一开始,原告和被告的律师分别做了开庭陈述,原告指控哈佛事实上对其录取的亚裔美国学生数量设定了限制性配额,而大学则否认其招生做法有歧视性。在开庭审理的前夕,双方的支持者在波士顿、以及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哈佛的校园里举行了针锋相对的集会。
此案背离了过去挑战有意识地考虑种族的录取政策的做法,因为原告认为,为了录取更多的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一个少数族裔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亚裔美国人在这个案件上产生了分裂,有些人称,在废除平权法案的努力中,他们被不公平地用做挑起事端者。
法院可能会做出广泛的裁决、并在这个问题上制定新法律,也可能做出只影响哈佛的小范围裁决。法律专家说,至少此案将把世界上最严格挑选学生的机构之一的有时神秘的录取方法显露于世。预计哈佛大学长期负责招生的院长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将作为第一批证人出庭作证。
在周一的开庭陈述中,原告律师亚当·莫塔拉(Adam Mortara)声称,本次诉讼不是反对校园的多元化。
“大学招生中的平权法案的未来不是受审的对象,”莫塔拉说。“这次审理是关于哈佛对亚裔美国申请人已经做过的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哈佛在招生过程中使用种族的热情是否过分的问题。”
哈佛大学的律师比尔·李(Bill Lee)以一段个人经历结束了他的开庭陈述。他回忆起40多年前他首次在一个联邦法庭上出庭的情景。他说,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是男性,而且除了他都是白人,他是亚裔美国人。“现在,无论何时,都不是倒退的时候,”李说。
原告称,哈佛大学对亚裔美国人设定了高于其他族裔的录取标准,并诉诸于种族平衡的做法来构成其每届新生,违反了民权法。原告说,哈佛大学的做法是通过操纵其录取过程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非学术的判断——包括“个性评分”这种难以量化的标准。
哈佛大学说,哈佛不歧视任何族裔的申请人。哈佛一直在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全面评估”招生政策,这种政策将族裔视为众多因素之一,并已经被最高法院视为一种典范。哈佛大学毫不掩饰其寻求每年录取多元化的学生,但否认使用种族配额来实现这一点。 ----  如果说明使用种族配额,那就不要诬陷亚裔性格缺陷,这本身就是歧视,歧视方式本身是歧视,歧视的目的也是歧视。

但这个案子究竟是关于什么的?
这个案子被普遍视为是围绕平权法案的未来的一次斗争。有关种族在录取中的作用的辩论正在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展开,从大学、到精英高中、到有天赋的小学项目,这些机构都将专注地观察等待一个广泛的裁决。
原告正在试图消除在录取过程中使用种族的做法,并指责哈佛在考虑使用无种族倾向性的替代政策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上没有做出真诚的努力。哈佛说已经做了真诚的努力,并表示,消除种族这个因素将导致不可接受的多元化降低,哈佛把多元化视为其教育使命的一部分。
这个案子非常适合上最高法院,如果真上了,它将改变录取的特征。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5:37
谁是主要的各方?
原告“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是一群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的亚裔学生。他们由保守派活跃分子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布鲁姆反对在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种族因素。现年65岁的布鲁姆是以前两起上了最高法院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子的幕后推手:一起是关于德克萨斯大学录取学生中使用种族的,这起他输了;另一起对1965年的投票权法案的关键部分提出了异议,这起他赢了。

本案的法官是阿利森·D·伯勒斯(Allison D. Burroughs),她是在2014年由巴拉克·奥巴马总统提名为联邦法官的,并得到了确认。伯勒斯是延迟或阻止特朗普总统于2017年1月签署的第一个旅行禁令的几位联邦法官之一。

被告是哈佛大学,但其他精英大学,包括其余的常春藤盟校已经联合起来对哈佛大学表示支持,他们提交了一份联合辩护状,称对哈佛大学的不利裁决将损害整个学术界的多元化努力。  ---- 提交了53 份 amici

会提供什么证据?
原告已经举出的证据包括,哈佛自己对录取情况汇报的报告初稿,这份文件曾于2013年在校内流传过。报告由哈佛大学机构研究办公室撰写,报告发现,亚裔美国人的身份与被录取有负关联。哈佛说,这份报告并不完整。

原告在周一暗示,他们认为这份2013年的报告是他们掌握的是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早在‘哈佛不公平’(Harvard Not Fair)网站出现之前,早在哈佛知道这个案子的任何事情之前,哈佛自己内部的研究人员就对哈佛、对菲茨西蒙斯院长说,---- 有更高的个性评分对被录取来说是最重要的,”莫塔拉在开庭陈述中说。“研究人员还告诉他们,对非洲裔美国人有一个大的额外考虑。”莫塔拉说,他用了描述录取偏好或优势的一个常用术语。
李为哈佛进行辩护时说,原告误解了这份内部报告,报告的真正目的是评估低收入学生群体的录取情况。
双方都将依靠专家分析。---- 原告的分析报告由彼得·阿西迪亚科诺博士(Dr. Peter Arcidiacono)撰写,报告发现,与其他因素相比,对亚裔美国申请人作出的“个性评分”往往会显著地拉低他们被录取的机会。

哈佛在周一暗示,它将做的辩护包括,原告把录取数据的某些方面塘塞过去的做法,削弱了他们的案子,比如一些数据显示,对某几类亚裔美国人不存在歧视。
---- 对,恰恰是因为对某几类亚裔美国人不存在歧视,才更显示出对特定亚裔的严重歧视。比如,把细化的亚裔,西藏人,或是极其微小的少数族裔来装饰亚裔名额,这种歧视更有害。 ----
哈佛的律师李说,包括申请人的意向专业以及父母的职业在内的其他因素,在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上,比种族因素起更重要的作用。一旦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对原告宣称的歧视的统计支持就会消失。 ---- 父母职业在内的因素可以考虑,但是这录取结果不应该对亚裔不利,因为各个种族的父母也有多样性。----
法庭的大部分辩论预期将集中在双方的专家如何做他们的分析,以及他们在分析中选择把什么包括进来、把什么略去。

亚裔美国人对这起案件怎么看?
调查显示,总体来说,亚裔美国人支持平权法案。有许多人在此案中极力为哈佛辩护,称原告在利用他们打击其他少数族裔。
---- 但这个案子也给一些人带来了深深的痛苦,此案勾起了他们对被简化为粗略的刻板印象的长期担忧。在亚裔族群中,此案已经埋下了矛盾和分裂的种子。

---- 越来越敢发声的华裔群体被这场基于种族的入学录取引发的斗争激励起来。几十个华裔美国人向司法部提交了他们自己受哈佛歧视的投诉。司法部已经就此对哈佛和耶鲁展开调查,并且在这起哈佛案中支持了原告。
此案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
虽然此诉讼案最初是在2014年提交到法院的,但已经酝酿了几十年。关于哈佛是否对亚裔美国人采取配额限制的争论可以至少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在1988年曾对此展开过调查,并证明了哈佛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李在其开庭陈述中强调了这一点。

2012年,一名保守派活动人士发表了一篇关于哈佛如何录取学生的长文,文章的题目是《美国英才领导体制的神话》(The Myth of American Meritocracy),文章引起主流媒体的报道后,这场辩论又重新活跃起来。李嘲笑该文是“煽动性的”,并说,哈佛对招生情况的内部反思是卡洛琳·霍克斯比(Caroline Hoxby)的研究引起的,霍克斯比是研究低收入学生群体与大学的经济学家。
这起诉讼的原告已试图将这次涉及的问题扯回到更久远的时代,哈佛曾有过限制犹太学生录取人数的历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录取对我们有利的人数,”哈佛大学校长A·劳伦斯·洛厄尔(A. Lawrence Lowell)在1922年的一封信中提到犹太申请人时写道,“但是,如果我们录取更多人的话,我们将无法让他们受益,并且将毁掉这所大学。”
-----
那时,哈佛的犹太学生人数一直在快速增长,根据法庭文件,到1925年时,犹太学生已占当届新生的27.1%,导致一些校友威胁要停止捐款。洛厄尔提出了15%的配额限制,但这个提案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后来,哈佛在1926年1月修改了自己的录取政策,据另一份解封的文件,这种修改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强调了“性格和体质”,以及“种族特征”。 -----   
“种族是正式记录的一部分”,一份学生报纸《牛虻》(The Gadfly)援引当时的招生主管在修改政策几个月后说的话写道。“它绝不是全部的记录,没有人会因为种族而被拒之门外。”
伯勒斯已对哈佛歧视犹太学生的历史是否与本案有关表示怀疑,但她同意允许对这件事进行有限的举证。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6:10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联邦法院对此前指向哈佛的招生歧视案件作出裁定,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认为,哈佛大学并未歧视亚裔申请者,其在招生过程中对种族的考量是为了保证大学的多元化,符合宪法的规定。


这起诉讼案件是由“公平入学”组织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在2014年发起的,其指控哈佛大学在招生中歧视亚裔学生,对亚裔申请者设定了更高的入学标准。此后的数年间,波士顿联邦法院举办了多次听证会,“公平入学”组织和哈佛大学双方提交了数万份文件,彼此往来交锋,在去年10月15日正式开庭审理。

“公平入学”组织的创始人Edward Blum在提交的诉讼中包含多条罪状,其中之一是指控哈佛大学招生中采取了“种族配额制”,有意限定入学新生的种族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亚裔学生在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上优于其他种族的学生,也会因为学校为亚裔学生设定的比例上限而落选,也就是说,亚裔学生不仅要和其他族裔的申请者竞争,也要面临亚裔的内部竞争。 ----

申请哈佛大学的亚裔学生在个性表现上偏弱



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材料,亚裔学生在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上总体优于其他族裔的学生,但在“个性表现”方面则低于白人学生。尽管法院没有找到这一差异背后的确切原因,但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认为,仅凭亚裔学生在个性表现上的相对低分,不足以构成哈佛招生歧视的罪证,招生官有权依据自身的判断来给出分数。
------  恶劣,这是鼓励歧视。


个性表现评分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其评价结果是基于招生官对申请者的主观认定。一方面,这给可能存在的、隐性的“种族配额”制留出了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正因其评价标准是主观的,缺乏可在不同族裔间对比的普遍标准,其施行种族配额的罪名就难以坐实——招生官大可为其打分结果找出诸多理由,旁人也难以找到证据指摘其公正性。---- 招生官也应该多元化,来解决这一问题。



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Jeannie Suk Gersen指出,这昭示了平权法案本身的矛盾之处:根据平权法案,大学可以适当地在招生中给予少数族裔优待,在主观评分上给他们加分,但是,另一方面,大学又不能给予种族因素过多的权重,也不能完全根据美国不同族裔的人口比例,来为学校所招收的不同族裔的学生数量设定限制,因为这无疑等同于“种族配额”制,是违法的行为。 ---- 规定本身就矛盾

这也就是说,在个体层面上,招生官的主观偏好是被容许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录取拥有某些特质的学生,尽管这些特质可能往往和特定的种族相关,但是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不能设定不同族裔的录取上限。因此,很多时候,学校必须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话术,来包装其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对种族因素的考量。
---- 招生官没有多元化就是歧视。


比如说,虽然对特定族裔的优待,会在客观上挤占和损害其他族裔的利益,但学校将这种优待称之为“加分项”  -----  族裔优待 本身就是对其他人不公平。

(plus factor)

,以凸显其对弱势族裔的帮扶作用,而有意忽略了对另一些族裔的不平等对待。


“现行的制度存在缺陷,但缺乏可行的替换方案”



法官Burroughs承认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缺陷,有些招生官对亚裔群体可能有着“潜意识”的偏见,而且校方应当对外界阐明种族因素在招生过程中的具体角色,但她认为,哈佛的招生规则并没有违法,因此,缺陷可以修正,制度无需更替。
---- 不能没有替换方案就判定没有歧视。


原告“公平入学”组织则认为,哈佛大学维护校园多元化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应当采取与种族无涉的手段,也就是不再给非洲裔和拉丁裔优待。针对这一项诉求,法院认为,在现行的制度下,如果撤销平权法案,取消对黑人和拉丁族裔的优待政策,将会使哈佛大学未来招收的少数族裔的学生比例大幅降低——约有45%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学生是因少数族裔的身份而得到入学资格,如果少数族裔的学生数量减少,会对校园的多元化造成巨大损害。

如果要在维持族裔多元化的前提下,取消对少数族裔的优待,哈佛大学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撤销对ALDC群体的优待。ALDC是athletes,legacies,dean’s interest lists,children of faculty的首字母缩写,意即运动员,哈佛校友的子女,院长感兴趣的学生,教职工子女,这些群体在哈佛大学的招生过程中会得到额外的照顾。通常而言,这一得到特殊照顾的学生群体绝大部分是白人,同时,一项研究表明,哈佛大学的白人学生中,约有42%属于这一群体。--- 运动员里不应该总是白人。 ----

正因为ALDC的主要族裔构成是白人学生,如果取消对这些学生群体的优待,少数族裔必然将会得到更多的入学名额。但是,法院指出,ALDC优待政策对哈佛大学维系其与捐款者,校友,以及教职工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哈佛大学与其他常青藤
----  这就说不清了。-----
(也称为常春藤)

学校在体育项目上竞争的重要资本,取消这一优待政策将损害学校自身的利益。


哈佛的招生规则是精英阶层的自我维护手段吗?
---- 私校也应该为自己打算 ?????

尽管波士顿联邦法院判定哈佛胜诉,但这起案件几乎必然将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而其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未来影响也难以估量——从2014年Edward Blum发起诉讼起,哈佛大学的招生内幕便不断地抖落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尽管其尚未对哈佛大学的招生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它无疑点燃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尤其是今年3月,涉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录取贿赂案件被波士顿法院公布后,取消ALDC优待政策的呼声开始愈发声势壮大。---- 对,ALDC鼓励贿赂。---

招生歧视问题反映的现象之一,是美国精英学校的入学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哈佛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过一千多人,而每年申请哈佛的学生中,学分绩点满分的学生就将近一万人,正如《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如果哈佛大学招收所有绩点满分的学生,那么其招生规模必须增大四倍,才能容得下如此众多的优秀学子。

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些精英学校不得不设计一些主观的评判标准,通过分数之外的标准来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学生的情况。这种主观的评判标准在诸种不同的阐释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支持“公平入学”组织的人认为,它如同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对犹太人压迫,刻意限制了亚裔的录取数量,而另一些人则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认为“公平入学”组织是一群充满嫉妒心理的民粹分子,打着反歧视的幌子,利用亚裔群体来为一些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实质上,在族裔对抗叙事的表征之下,潜藏着的是精英阶层再生产的机制。正如前文所述,从这些精英学校录取规则中受益最大的群体,不仅仅是平权运动所支持的少数族裔,而是美国的权贵阶层和精英学校的校友们,他们构成了精英学校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生态圈,同时,他们又是非常明显的白人主导的群体。 ---- 权贵好像不受平权法案影响 ----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于时语 著,中信集团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一既得利益的群体的精英身份与他们的族裔所属互为表里,不断形塑并维护着精英阶层的再生产。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Jerome Karabel指出,哈佛大学之所以倾向于录取精英校友的子女,是因为这种家庭环境出身的学生更符合,也更认同哈佛的理念,他们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性的捐赠上,也体现在文化共同体的塑造上。----

另一方面,精英阶层本身也是历时性的动态建构。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虽然常青藤名校刻意限制了犹太人的入学名额,但犹太人凭借对教育的重视,依然大量挤进了哈佛,耶鲁等名校,而这些犹太人后来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之后,便以雄厚的财力捐助他们的母校,使得常青藤名校开始在政策上向犹太人倾斜。时至今日,犹太人早已不是受常青藤名校歧视的弱势群体,而成为了精英阶层的重要构成群体。
----

在某种程度上,今日的亚裔群体正处于当年犹太人所在的位置——申请哈佛大学学校的亚裔学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优秀,但总体上,近年来哈佛大学录取的亚裔学生比例依然保持不变。但是,今日的美国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境况,多元化的价值观早已成为主导,精英学校也变得更为包容和开放,尽管种族问题的幽灵依然没有彻底消散。亚裔群体能否复制犹太人曾经走过的道路,只能留待未来解答。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29
作为原告,SFFA 向法庭和大众证明了哈佛在录取过程中有系统性给亚裔人品打低分是无可争议的。 这点法官 Burroughs 也承认。 在其判决书内也提到了 "There i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ow Asian American and white applicants score on the personal rating" ((哈佛给与)亚裔孩子比白人孩子个性分低具有显著的统计性)

作者:刘翔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39666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原告,SFFA 向法庭和大众证明了哈佛在录取过程中有系统性给亚裔人品打低分是无可争议的。 这点法官 Burroughs 也承认。 在其判决书内也提到了 "There i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ow Asian American and white applicants score on the personal rating" ((哈佛给与)亚裔孩子比白人孩子个性分低具有显著的统计性)

如果仅仅考虑分数的话,哈佛录取新生中会包含约 43% 的亚裔,而实际录取人数比例只有不到 19%。

图例: 由于亚裔在人品分上被显著压低,因此必须有更高的学习分才有相等机会,这是提供给法庭的哈佛各族裔入学SAT(美国高考)均值。 可见一个亚裔孩子需要考到775(满分800)才和740左右的白人,700左右的非裔,拉美裔有相等竞争力。 相当于100分试卷,亚裔考96分才达标,白人92分,非裔,拉美裔考87分就可以。 那么反推出亚裔孩子相较白人被平均打了-4%的人品分,面对其他少数族裔更是打了-9%的人品分。 但她的看法是,数据本身并没说明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换句话说,这法官就是说“就是你们亚裔学习成绩再好,被哈佛招生官主观给的人品分上打低分就认命吧。 因为我看不出来这种系统性的打低分是哈佛存在歧视,还是你们作为种族天生就性格差不招人待见。 你有本事证明你招人待见一个给我看,证明不了就判你输。” 这就是左派“多元化,AA”旗号下的嘴脸。 我们一点都不奇怪。 后面如何? 当然是上诉到第一巡回法庭啦。 由于巡回法庭不接受新的证据,而是重新审核现有案子的证据。 那么最重的论点就是,在结果有统计性显著意义上被差别待遇本身是不是歧视。(比如在学习成绩,体育,社区经验完全类似的情况下,姓是Smith, Jackson的孩子就平均给80分人品分,姓是Wang, Liu, Li的孩子们平均就给45分,是不是歧视) 看看一巡的看法。 如果一巡也判输,那么目标就是最高法院。而现在的最高法院构成,是非常有利于推翻AA的。 这里多说一下SFFA这次的起诉架构,实际上起诉哈佛只是整个设计的第一步。 这里也科普一下美国联邦法院系统。 首先类似案件必须到地区联邦法庭起诉,如果赢了,就是区域性改变,但对全国的影响有限。 但之所以选择哈佛,也是瞄准了藤校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一旦获胜,就可以造成社会压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34
作者:施纬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54893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连EJMR这种向来暴力黑华裔的地方都觉得地方法院法官这次判决太鲨币了。。可见哈佛这次玩的是有多过分了。话说回来,哈佛这次能胜诉的一大原因是因为david card的那份报告,Burroughs明确说了更相信established economist。(恭喜card喜提aea主席)其实david card在education这方面吧还真不一定有arcidiacono有说服力。。后者今年又发了一篇NBER(w26316)来怼哈佛的录取。并且card选择用逐年回归也是比较狡猾,分组回归会导致本来就不多的样本量更少,增加单次结果的误差。所以这个案子给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法官试图用card里面提出的一些统计概念来解释为什么harvard 用personality judge student是正当的,却丝毫没有考虑到AA本身讨论的是一个正义的概念而非正当,统计上人种还与暴力犯罪更相关呢,用相关性来决策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何况这里面的相关性还有falsify的嫌疑。所以我总体上觉得用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来进行司法决策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扯淡程度约等于用物理学家的成果来提高游泳成绩。当然这个案子一定会到最高法院的,最后怎么判就接着看吧。顺便一提ejmr上说card mathurbate to the judge 23333333333懂得人都懂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44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517696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来一下案子,唯一的感想就是向上哈佛真难哈佛2019年发2000个offer,有35000个申请人,里面2700个sat verbal满分,3400个sat数学满分还有8000个绩点满分。 哈佛也有所谓的促进招生多样性的项目,鼓励拉丁裔和非裔申请,但是每年都是亚洲学生申请的多其他minority申请的少。哈佛招生的评分有几项还挺正常的,不过也是真的难。评分从1到4分。运动员要国家级并且专门作为运动员招进来才能拿1.学术分基本要SAT满分才能拿1.但是有个个人分真的是太bullshit。就是各种什么善良坚韧成熟领导力等等等等。。。这种东西主观性这么强操作空间这么大。虽然因为哈佛被告了之后在招生标准力加了一句个人分不已种族为标准,但是最后还是以种族为标准的结果。在主观性强的项目上亚裔学生普遍失分真的很可疑。重点是校友和教授的孩子可以有额外加分也是饱受诟病。历史上哈佛的教授都是有钱人白人所以他们的小孩就可以额外加分。这最后不也是学校保持现有的权贵录取的方式之一吗。虽然哈佛没有所谓的种族限额,但是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会一直在招生中确保各个种族的配比和往年一致,最后实际上就是形成一个种族限额。起诉方的有些论据真的很有意思。下图是加州理工和哈佛录取亚洲学生的对比。加州理工历史上就仅仅以学术水平录取不看花里胡哨的,结果亚洲学生录取比例就要高得多。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44
我觉得最讽刺的还是哈佛不是第一次搞这种幺蛾子。历史上1900-1920年的时候哈佛就是考试就能进,因为那时候申请的也都是白人就无所谓,后来20年代犹太人成绩好各种考进哈佛,哈佛的校长就不开心了,写信表达了要把犹太学生控制在15%(都有书面证据),理由就是所谓的犹太人“不合群,会让白人家庭不再喜欢送小孩上哈佛”。今天听来耳熟吗?然后为了不明面上歧视犹太人,他们用各种办法,比如多录取犹太人聚聚比较少的地区的学生,问学生的宗教信仰等等。哈佛的校友在发现学校里的犹太人变多之后还在校友会上抗议“现在的校友会令人作呕,到处都是犹太人。他们钻营事故,只想着不花钱上好的大学”。哈佛之后更改的录取政策增加了校友面试,也系统性的发现了犹太人缺少“character”而有钱白人的小孩就善良勇敢自信etcetc。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517696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46
我姘头是个美国白牛 左逼 political scientist 这件事出来我就问他 你有没有看那个SFFA v harvard的判决 她说没有 我就给他讲了一遍她说这个确实不是明面的discrimination 而是embedded racism 是设计这个测试的人有意无意产生了误差 在personality test 中 因为亚裔的小孩的socialization的过程比起其他的族裔跟面试官的socialization的过程差别更大 所以得低分是可以预见的他类比于谷歌图片识别的时候 错误的把黑人识别成黑猩猩 是因为程序员在制作程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在training dataset 里面没有加入足够的黑人和猩猩的sample来区别这两者 并不是有意的discrimination这是整个社会的对亚裔的系统歧视换句话 一个白人小孩在一个亚洲家庭由亚洲的教育方式抚养长大 也会被哈佛的入学测试歧视 和种族和长相已经没有关系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41127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49
我姘头是个美国白牛 左逼 political scientist 这件事出来我就问他 你有没有看那个SFFA v harvard的判决 她说没有 我就给他讲了一遍她说这个确实不是明面的discrimination 而是embedded racism 是设计这个测试的人有意无意产生了误差 在personality test 中 因为亚裔的小孩的socialization的过程比起其他的族裔跟面试官的socialization的过程差别更大 所以得低分是可以预见的他类比于谷歌图片识别的时候 错误的把黑人识别成黑猩猩 是因为程序员在制作程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在training dataset 里面没有加入足够的黑人和猩猩的sample来区别这两者 并不是有意的discrimination这是整个社会的对亚裔的系统歧视换句话 一个白人小孩在一个亚洲家庭由亚洲的教育方式抚养长大 也会被哈佛的入学测试歧视 和种族和长相已经没有关系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41127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52
没什么看法。第一,美国人眼中亚裔,尤其是华裔,不是弱势群体,不需要保护。圣母心光茫照不到亚裔。一方面亚裔没经历过印第安人屠杀和黑人奴役(华工卖猪仔?你猜有几个美国人记得?),另一方面现实中亚裔普遍高学历高收入,和社会底层的黑墨绿不一样。第二,亚裔,尤其是东亚裔(中日韩),背后有发达强大的祖国。日韩是发达,中国是强大且和美国竞争。在美国人眼中,别人是不得不留在美国,跑不掉,打不走。你们亚裔赚钱高兴就留下,一不顺心就回国(有后路),既然如此,赖在这里做什么。第三,一切白左圣母的前提,是没动白左圣母自己的利益。白左圣母可以为了非洲战乱哭泣,可以为了穆斯林小女孩上街游行。但你叫难民住到他们家里试试?黑墨绿给再多优惠,能考上哈佛的数量有限,毕业后能有好工作高工资的数量有限,对白人没太大竞争力。亚裔奋斗逼们,真放开了,是可以占领哈佛,制霸华尔街的。(和老美相比,亚裔真是奋斗逼)多伦多华裔人口10%多点(网络数据),据传说能占领三分之一的多伦多大学(同学告诉的,请指正)。我们当地华人不到1%,医学院里一半华裔学生。真动了白人的奶酪,他们就会明着告诉你,谁才是美帝的主人……

作者:马达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502001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7:55
作者:李经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50272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一个底层中国人,都应该从心里感恩中考制度、高考制度、考研制度。感谢这些考试的评判标准是数理化和英语分数,而不是他妈的所谓什么“幽默、勇气、善良”。如果“幽默、勇气、善良”这种狗屁玩意儿,加入了高考制度,以我在中国活了20多年的经验,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官二代的孩子永远比农民的孩子“幽默”,富二代的孩子永远比工人的孩子有“勇气”,长得好看的人永远比我这种丑逼“善良”。到那一天就是中国穷老百姓永远也翻不了身的末日了,你们这些又穷又丑,就知道熬夜学习的泥腿子分数再高再牛b,你们“善良,幽默,有勇气”吗?没有就别上大学。你问“善良幽默和有勇气”的标准是什么?xx集团女儿给学校捐款了200万,她多么善良啊,必须上清华;省长的儿子敢于举报学校放假补课,校长也承认了错误,他多勇敢,你爸是学校保安,你敢吗?所以省长儿子应该上北大;校花xxx长得比你好看,我们见到她就开心,见到你就恶心,所以校花比你幽默,应该保研。穷老百姓除了学习成绩好,谁也惹不起,还会别的吗,呵呵,泥腿子就是泥腿子,永远当一辈子泥腿子吧……原告声称,哈佛大学内部数据显示,亚裔美籍学生学业和课外活动评分在所有种族中居首,呈现幽默、勇气和善良等个性分析的“个人评分”却处于最末。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8:18
作者:伏枥听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46482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亚裔的身份,实际上挺尴尬的。对于原本的美国白人-黑人二元社会结构来说,亚裔始终是少数派和后来者,既非占有社会主流资源的白人,也非因过去遭受长期歧视而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黑人。仅仅依靠自身群体,恐怕抢占不了多少话语权。但是应该和哪方合作?和白人合作,废除肯定性行动,固然算是阶段性胜利,大家放到同样的标准下竞争的话亚裔不怕任何人,但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亚裔就能得到公平对待吗?总感觉如果亚裔出头,最后其实是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当枪使了。尤其是在种族主义得势的当下,少数族裔很有可能成为一切现有问题的替罪羊,没了平权法案名义上的帮助,可能会更不好过。和黑人合作,继续肯定性行动,对亚裔来说关键就在于能否使补偿行动惠及到所有少数族裔。但是这很难站住脚跟,因为尽管其实亚裔在美国一直也受到歧视,但没有黑奴那么严重,且发声太少人数也少,很难搞出有影响力的大动作。况且由于亚裔整体上来看更加勤奋努力,在社会上往往能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成绩,很难被认为是弱势一方。实际上在实践中,近年来受到肯定性行动影响损失最大的就是亚裔。我觉得,由于亚裔现在的影响还难以撼动整个美国社会,如果这个案子打到最高法院,很有可能最后也只能得到一个和稀泥的结果——法院或多或少支持一下亚裔的诉求,但是不对现状做任何强制性的改变。这也符合近年来的趋势——由于以前最高法院在种族问题上搞出过不少麻烦,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的判决,都不会去触及根本性的内容,以免刺激脆弱的美国种族关系。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8:42
第一,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学校招生的时候,必然要对学生进行选择,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有选择就有歧视,所以歧视也是不可回避的。不管你是平权运动的支持者,还是平权运动的反对者,都没有资格声称自己的立场是中立的。谁的立场都是有倾斜的,谁的立场都是有偏颇的。第二,既然歧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讨论的重点,就转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上:1)谁有权进行歧视;2)谁来承担歧视的后果。第三,学校是招生的主体,所以学校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学校可以多元化招生,招一些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哪怕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一点;也可以招一些体育优等生,哪怕他们的学习成绩低一些,但他们对整个群体有帮助。学校这么说、这么想是可以的,因为学校是招生的主体。无论是明晃晃的规定,说有一个刚性指标,要用这个指标照顾弱势群体,还是隐性的、暗中的照顾弱势群体,都可以。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可以。但学校要承担他们这样招生,这样歧视的后果。第四,除了学校以外,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就是这项招生政策的后果承担人,应该有权知道,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是因为体育好还是成绩好,还是因为种族、肤色特别才因此入学的。他们应该有知情权。 -----  affect if people are lookinng for a surgery doctor. ----

作者:蓝色眼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67320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08:54
1.千万不要把哈佛带入到中国的大学,说白了它是个私塾。诚实的讲,它原本的目的就是给贵族子弟学习,平民的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是顺带着的,所以就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教育公平,直至现在外界也没有一个标准,来判断哪个学生能进哈佛哪个不能,究竟录谁不录谁,全看哈佛自己。2.私校从来没有过什么公平招生制度,现在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说白了就是人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3.另外,在美国眼里歧视亚裔显而易见不算是歧视。

作者:Rxhxw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926496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选拔就有歧视,同样是人,凭什么分高就能上哈佛,分低就上不了,这不也是一种歧视吗?所以说美国社会语境中的歧视本来就是一个政治立场而已。歧视这个词是根本没办法客观定义的。具体到本案,我们可以从本案中看出亚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还是如此低下,换了黑白两族,法官肯定不敢这么判。

作者:闲鱼散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51334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ask in amicus brief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11:16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联邦法院对此前指向哈佛的招生歧视案件作出裁定,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认为,哈佛大学并未歧视亚裔申请者,其在招生过程中对种族的考量是为了保证大学的多元化,符合宪法的规定。


这起诉讼案件是由“公平入学”组织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在2014年发起的,其指控哈佛大学在招生中歧视亚裔学生,对亚裔申请者设定了更高的入学标准。此后的数年间,波士顿联邦法院举办了多次听证会,“公平入学”组织和哈佛大学双方提交了数万份文件,彼此往来交锋,在去年10月15日正式开庭审理。

“公平入学”组织的创始人Edward Blum在提交的诉讼中包含多条罪状,其中之一是指控哈佛大学招生中采取了“种族配额制”,有意限定入学新生的种族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亚裔学生在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上优于其他种族的学生,也会因为学校为亚裔学生设定的比例上限而落选,也就是说,亚裔学生不仅要和其他族裔的申请者竞争,也要面临亚裔的内部竞争。 ----

申请哈佛大学的亚裔学生在个性表现上偏弱



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材料,亚裔学生在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上总体优于其他族裔的学生,但在“个性表现”方面则低于白人学生。尽管法院没有找到这一差异背后的确切原因,但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认为,仅凭亚裔学生在个性表现上的相对低分,不足以构成哈佛招生歧视的罪证,招生官有权依据自身的判断来给出分数。
------  恶劣,这是鼓励歧视。


个性表现评分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其评价结果是基于招生官对申请者的主观认定。一方面,这给可能存在的、隐性的“种族配额”制留出了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正因其评价标准是主观的,缺乏可在不同族裔间对比的普遍标准,其施行种族配额的罪名就难以坐实——招生官大可为其打分结果找出诸多理由,旁人也难以找到证据指摘其公正性。---- 招生官也应该多元化,来解决这一问题。



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Jeannie Suk Gersen指出,这昭示了平权法案本身的矛盾之处:根据平权法案,大学可以适当地在招生中给予少数族裔优待,在主观评分上给他们加分,但是,另一方面,大学又不能给予种族因素过多的权重,也不能完全根据美国不同族裔的人口比例,来为学校所招收的不同族裔的学生数量设定限制,因为这无疑等同于“种族配额”制,是违法的行为。 ---- 规定本身就矛盾

这也就是说,在个体层面上,招生官的主观偏好是被容许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录取拥有某些特质的学生,尽管这些特质可能往往和特定的种族相关,但是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不能设定不同族裔的录取上限。因此,很多时候,学校必须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话术,来包装其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对种族因素的考量。
---- 招生官没有多元化就是歧视。


比如说,虽然对特定族裔的优待,会在客观上挤占和损害其他族裔的利益,但学校将这种优待称之为“加分项”  -----  族裔优待 本身就是对其他人不公平。

(plus factor)

,以凸显其对弱势族裔的帮扶作用,而有意忽略了对另一些族裔的不平等对待。


“现行的制度存在缺陷,但缺乏可行的替换方案”



法官Burroughs承认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缺陷,有些招生官对亚裔群体可能有着“潜意识”的偏见,而且校方应当对外界阐明种族因素在招生过程中的具体角色,但她认为,哈佛的招生规则并没有违法,因此,缺陷可以修正,制度无需更替。
---- 不能没有替换方案就判定没有歧视。


原告“公平入学”组织则认为,哈佛大学维护校园多元化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应当采取与种族无涉的手段,也就是不再给非洲裔和拉丁裔优待。针对这一项诉求,法院认为,在现行的制度下,如果撤销平权法案,取消对黑人和拉丁族裔的优待政策,将会使哈佛大学未来招收的少数族裔的学生比例大幅降低——约有45%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学生是因少数族裔的身份而得到入学资格,如果少数族裔的学生数量减少,会对校园的多元化造成巨大损害。

如果要在维持族裔多元化的前提下,取消对少数族裔的优待,哈佛大学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撤销对ALDC群体的优待。ALDC是athletes,legacies,dean’s interest lists,children of faculty的首字母缩写,意即运动员,哈佛校友的子女,院长感兴趣的学生,教职工子女,这些群体在哈佛大学的招生过程中会得到额外的照顾。通常而言,这一得到特殊照顾的学生群体绝大部分是白人,同时,一项研究表明,哈佛大学的白人学生中,约有42%属于这一群体。--- 运动员里不应该总是白人。 ----

正因为ALDC的主要族裔构成是白人学生,如果取消对这些学生群体的优待,少数族裔必然将会得到更多的入学名额。但是,法院指出,ALDC优待政策对哈佛大学维系其与捐款者,校友,以及教职工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哈佛大学与其他常青藤
----  这就说不清了。-----
(也称为常春藤)

学校在体育项目上竞争的重要资本,取消这一优待政策将损害学校自身的利益。


哈佛的招生规则是精英阶层的自我维护手段吗?
---- 私校也应该为自己打算 ?????

尽管波士顿联邦法院判定哈佛胜诉,但这起案件几乎必然将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而其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未来影响也难以估量——从2014年Edward Blum发起诉讼起,哈佛大学的招生内幕便不断地抖落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尽管其尚未对哈佛大学的招生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它无疑点燃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尤其是今年3月,涉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录取贿赂案件被波士顿法院公布后,取消ALDC优待政策的呼声开始愈发声势壮大。---- 对,ALDC鼓励贿赂。---

招生歧视问题反映的现象之一,是美国精英学校的入学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哈佛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过一千多人,而每年申请哈佛的学生中,学分绩点满分的学生就将近一万人,正如《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如果哈佛大学招收所有绩点满分的学生,那么其招生规模必须增大四倍,才能容得下如此众多的优秀学子。

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些精英学校不得不设计一些主观的评判标准,通过分数之外的标准来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学生的情况。这种主观的评判标准在诸种不同的阐释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支持“公平入学”组织的人认为,它如同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学对犹太人压迫,刻意限制了亚裔的录取数量,而另一些人则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认为“公平入学”组织是一群充满嫉妒心理的民粹分子,打着反歧视的幌子,利用亚裔群体来为一些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实质上,在族裔对抗叙事的表征之下,潜藏着的是精英阶层再生产的机制。正如前文所述,从这些精英学校录取规则中受益最大的群体,不仅仅是平权运动所支持的少数族裔,而是美国的权贵阶层和精英学校的校友们,他们构成了精英学校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生态圈,同时,他们又是非常明显的白人主导的群体。 ---- 权贵好像不受平权法案影响 ----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于时语 著,中信集团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一既得利益的群体的精英身份与他们的族裔所属互为表里,不断形塑并维护着精英阶层的再生产。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Jerome Karabel指出,哈佛大学之所以倾向于录取精英校友的子女,是因为这种家庭环境出身的学生更符合,也更认同哈佛的理念,他们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性的捐赠上,也体现在文化共同体的塑造上。----

另一方面,精英阶层本身也是历时性的动态建构。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虽然常青藤名校刻意限制了犹太人的入学名额,但犹太人凭借对教育的重视,依然大量挤进了哈佛,耶鲁等名校,而这些犹太人后来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之后,便以雄厚的财力捐助他们的母校,使得常青藤名校开始在政策上向犹太人倾斜。时至今日,犹太人早已不是受常青藤名校歧视的弱势群体,而成为了精英阶层的重要构成群体。
----

在某种程度上,今日的亚裔群体正处于当年犹太人所在的位置——申请哈佛大学学校的亚裔学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优秀,但总体上,近年来哈佛大学录取的亚裔学生比例依然保持不变。但是,今日的美国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境况,多元化的价值观早已成为主导,精英学校也变得更为包容和开放,尽管种族问题的幽灵依然没有彻底消散。亚裔群体能否复制犹太人曾经走过的道路,只能留待未来解答。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11:41
作者:姚磊251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48389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先问一个不明白的是 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种族配额 什么是有时法律所容许的关于种族的综合考量?难道是 不允许规定必须有百分之多少的某族人 但允许某族在所有或特定情况下(比如不加种族修正的情况下该族比例超过或低于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加分或者减分?  希望了解的朋友们可以为我详细解答一下。第二 我认为,站在教育的角度,这个事本质上不是个歧视亚裔或某个族裔的问题(不代表没有歧视),而是一个种族配额,种族多元,与公平的问题。有这样一个逻辑,种族配额是不好的, 种族多元 文化多元 是好的。但是不种族配额达不到文化多元怎么办? 即使现在哈佛的录取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一个或者有几个种族 就是什么都比别人强或者什么都比别人弱 怎么办?    我认为哈佛或者说为哈佛辩护的人的最大问题就是,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现在制度是公平的,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如果以后出现了怎么办,不知道,反正现在没出现 现在它就是公平的, 更有甚者的情况是 我们努力不让这种情况出现,如果某个族多了,我们就加入一个这个族不擅长的评分标准,如果某个族少了 我们就加入一个这个族擅长的评分标准.........大多数评分标准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你这个标准是用来按这个标准选人的,还是选完人按这个标准合理化你选的人呢? 文化多元是个好事,为了文化多元牺牲所谓的公平也未尝不可,而且这公平也未必就是真的公平,但是这你得在明面上说,不能做了牺牲公平的事情非说没做,更不能说不但现在没做,这俩根本就互不影响吧?  同样 谁分高就录取谁也未必真的公平,但你不能一边承认这是公平的然后暗地里不怎么做吧?第三 我个人并不完全反对种族配额,也不反对种族加分减分,但是有一个事得说明白了。 那就是 假设有一个人因为种族没被录取,这到底是个为了文化多元保证每个学校都能接触到不同文化,还是为了社会公平弥补弱势群体,还是这其实不是因为他的种族而是因为他的种族导致我有一些劣势让他在某些考试分数证书推荐信等等实物上体现不出来的方面落后于其他种族的同学? 很多人反对种族配额或者类似的文化多元政策,认为无论校园里已经有多少A族 多少B族 只要最后1个A族人分数比B族高 那就应该录取那个A族人 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但我不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认为即使是从族群的角度看虽然这个A族人没能上这所学校,但是上了这所学校的A族人都得到了一个文化多元的校园,甚至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所以对A族来说 这种政策是有利的,或者退一步来说是有利有弊的,而不是歧视。 而对A来说,如果所有学校都实行同样的政策,虽然他没能上这所学校,但也保证了他能上的学校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学校,对他也是有利有弊的。然后是加分 这个其实能说很多 但限于篇幅 只简单说一些。加分总是和公平联系再一些,有的人认为公平,有的人认为不公平,其实我认为这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公平。 怎么录取才算公平?比如烈士子女加分公平吗? 我认为公平,因为烈士为国家做了贡献,也许值得给他发500万 但是国家没有那么多500万 怎么办呢 优先入学,优先户口,优先blabla. 那不加分可以吗? 可以啊 发500万了,最后就是你上了学,但你的城市少了几条地铁,少了几座桥,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国家拨款只能倒闭或者提高学校学费减少录取名额。  所以这不仅仅是教育公平问题,这还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具体到美国,我感觉鉴于奴隶制的影响,给每个奴隶的后代补偿个几十分还是挺公平的,哦,顺便说一下,别跟我说亚裔 留学生没用奴隶 不欠他们的,不是哪个种族欠他们的,是美国社会欠他们的,而美国学校欠美国社会的。 而除此以外我认为关于公平更关键的问题是,是让某些自己或者祖先做了什么“更有资格“的人上更公平,还是让“更有学术潜力更有可能为学术为国家做出贡献” 的人上更公平? 换句话说 一个录取名额到底是一个对学生的奖励还是学校社会的投资? 哪种才是公平? 所以,考虑到以上问题,即使是哈佛说了 某族直接加多少分,我也不觉得这种一定“不公平”因为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最后 除去这些文化多元,加分补偿 这种事情之后 就是这个一个人因为种族没被录取,到底是因为种族歧视呢还是因为因为他的种族导致我有一些劣势让他在某些考试分数证书推荐信等等实物上体现不出来的方面落后于其他种族的同学呢?  也就是这个案子到底是不是种族歧视呢?第四 高赞中的图表可以看出从只看成绩到最后加上Demographics 亚裔占比越来越少,这就让人产生了歧视的感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好像美国讨论更多的是种族配额或者说这个法律允许的文化多元与种族考量 的更多很多亚裔最终的目标也是争取让哈佛录取不考虑种族,而知乎或者说国内讨论更多的好像却是这个“个人评分“因为我个人并不了解这个Demographics是只包括种族还是还包括其他内容,再加上我文章开头第一个不明白的问题,以及前文我对种族配额或文化多元与公平的观点,这里我就不对这个问题再多加评价了。我们就假设再这个demograhphics的方面哈佛是公平的,只讨论“个人评分”与体育竞技家庭课外活动等等方面哈佛对亚裔有没有歧视,恰好这也是知乎或者说中国讨论最多的话题。这几个体育竞技方面争论应该是最少的,我本人也是坚决反对唯学术尤其是唯成绩论的。这个就不说了然后,是家庭,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哈佛到底是因为亚裔家庭毕业后捐款少所以亚裔家庭一律再这方面先都减5分而某族家庭毕业后捐款多所以一律加5分,还是因为哈佛会根据每一个人看他的家庭祖先有没有捐过款,做过好事,或者家庭条件困难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或者什么样的家庭会给子女更好的影响,结果亚裔家庭恰好就是这几种都不占, 还是哈佛也根本说不出个标准,就是只有亚裔低?再然后就是这课外活动与个人评分了,既然题目中说课外活动亚裔都是高分,那就是这个人评分了,这也是大家都在骂的。首先,我个人认为法官的结论无法认定存在歧视还是有一定道理了,但也不能证明不存在歧视,亚裔要做的是利用现有证据更好的证明存在歧视,或者是发现新证据,而不是一口咬定,个人分低就是歧视........为什么我说我认同现有证据至少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现有证据无法判定歧视呢?  比如那张平均分的表,亚裔平均个人分低,从逻辑上确实存在某族裔自信心,宽容之类的软标准普遍低于其他族裔的可能性啊,这么多社会调查,心理调查,你不能说哪个调查出来哪个族裔得分低了就是歧视哪个族裔吧?  法官说的,不排除恰好这些亚裔就是某些哈佛需要的品质不足 也是有可能的啊。但是为什么我又说这不能证明没有歧视呢? 这么说吧,如果我是哈佛校长,我就招几个学数分不高,但个人分高的亚裔,不是所有亚裔都不勇敢不自信啊,不是所有亚裔都"高分低能“啊,这不是有学术不行,但个人品质好的亚裔吗? 不是也有学术不好体育好的亚裔吗?  只能说亚裔一般都学习多,干别的少,所以大多数亚裔就是缺少一些品质,所以我们各项分别打分就会造成最后图表中展示的这种情况,就会出亚裔平均个人分低的情况。 但现在哈佛有低学术分高个人分的亚裔吗? 有低学术分高体育家庭分的亚裔吗?亚裔普遍品质不行有可能,但亚裔一个品质行的都没有吗? 那些没申请成功的亚裔学生的个人分又是多少?甚至我还可以给每个反正也考不上的亚裔很高的个人分然后提高亚裔总体的个人分但这个理由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是如何做到 恰好就这几个能够得上的亚裔的个人分高了,而不是所有亚裔个人分都高了,整个学校都是亚裔,或者是给了几个怎么也入不了学的亚裔个人分高了结果没做成样子?也就是说我认为,如果哈佛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人分,有一个标准,别管是什么,然后亚裔恰巧这方面普遍得分低,然后个人分与学术分相加之后,恰巧亚裔的总人数就不多不少正好是学校喜欢的数字,那这录取就没什么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亚裔个人分除了平均分低,从统计上(包括录取的与没录取的)应该还会体现出其他数据。反之,如果是做样子,或者先给亚裔定个比其他族裔高的学术分底线然后高出这个底线的亚裔才实际上有资格被录取,或者根据“种族配额“的浮动给亚裔随之浮动的个人分,这就是不公平的,而这也能从统计学上体验出相应的数据。固然,所有亚裔都不符合标准或者落选的亚裔确实符合个人分的标准 但学术分太差也录取不了,永远是一种可能性,无法百分之百证伪。 但我认为多年,多种族裔,多个学校,多种录取模式的不同数据是能证明一些事情的。所以我认为亚裔的抗争,应该主要集中在对数据的分析,对学校的调查,以及对种族配额,文化多元的讨论上,而不该纠结,个人评分有勇气这一项,这无法完全公平,所以我们亚裔要求取消,这种事情上。更不应该为了自己权益推崇宣传唯学术论唯分数论等等(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支持这个另说),这样只会加强亚裔nerd的刻板印象。
回复 法律零碎 2020-2-17 11:44
作者:Y.X2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6228/answer/8454107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AA的源头是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又名政治正确,是文化马小哥体系里的一个分支。目的是为了摧毁右翼白人,摧毁基督教信仰,建立优秀主义世界。很多人说明明是亚裔不符合白人的评分标准,白人才是问题。大错特错。上哈佛的是些什么“白人”?犹太人,和左翼白人。轮得到右翼白人什么事?我的某极右翼朋友他的哥哥就在哈佛工作。他哥哥几乎是哈佛里身材最魁梧的最危险的分子,非常稀有,谁见到他都怕。但放到西部极右天堂,他根本就是个普通size。注意,摧毁白人的概念,是源于左翼常用的无产阶级被资本家压迫的概念转换为少数族群被右翼白人压迫。那么你觉得亚裔是被压迫的,还是压迫者?2) 美国的法律是谁规定的?犹太人和白人左派。3) 歧视的原理是什么?源于左翼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的《威权人格》和《偏见的研究》。右翼的习性,就被转换为一个叫威权人格的一个东西,他描述了整个世界灾难的源头。在所有左派的思维里,他们都学过这个知识体系,所以讲出来的话都是一样的。4) 为什么左翼亚裔会支持AA?这套手法,叫批判后导致自恨。源于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仔细想一想,当所有白人还是纳粹的时候,你塞多元文化导致的是什么?导致的是反zhuo。多元文化会被白人立马消灭。为了压抑这种民族性,需要做一件事。对他们文化进行批判,导致让他们自恨。所有左翼亚裔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明明对亚裔不好的事,他会觉得好。原因就在此,他自恨,认为压迫别人是不好的。他要压迫自己人才可以满足在文化批判上的内疚。5) SFFA带头人 Edward Blum 是什么倾向?之前提到的犹太人,都是左翼犹太人。当初在被欧洲白人压制下犹太人孕育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倾向。为了建立无种族冲突的乌托邦。但是随着纳粹的消亡,犹太民族主义,AKA犹太复国主义孕育而生。Blum就是这样的右翼犹太人。普通的右翼犹太人,思想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就是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每个族群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通过实力。他的具体目的我没有调查过,但是带头人是个其他民族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耻辱。他可能自身就像Shapiro一样极度讨厌左翼犹太人。也有可能有讨好中国人的目的。都有可能,我没调查过。6) 怎么样改善华裔的处境?华裔是不是最惨的?不是,最惨的其实是右翼白人。不过无所谓,右翼像来就是崇尚竞争,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们争取他们的权利。我们要争取的整个正常的社会环境。现在留给我们三条路。a)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左翼站在一条战线,通过他们的施舍苟且偷生。不占领哈佛,不占领IVY,就去去普通的公立学校,或者内卷上加州的大学。阉割自我。b)单干,能组织就组织,能搞就搞,不能搞就批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c)了解美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世界变换的如此之大,犹太人到底对美国和世界做了什么。和其他右翼联盟,站在一条战线上对抗这个世界的毒瘤。占领这些左翼的领地,正面刚左翼。7) 如果选择战斗,该如何备战?I) 强身健体,踏上武道修行之路,不断的增肌,吃肉吃奶。左翼和右翼在生理体格上是有差异的,越弱的人,越左。在很多文章中有描写到,比如《The Ancestral Logic of Politics: Upper Body Strength Regulates Men’s Assertion of Self-Interest over Economic Redistribution》当你的肉体强化过后,你的大脑就不会被左翼思想所控制,你的悟性会大幅度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会有质的飞跃,你会觉醒。不要以为光买bang bang就可以对思维进行改善。这是不可能的。bang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你的战斗力和觉醒值还是看你的本身。II) 用更多的好工具武装自己。我是指,bang bang。你只有强大的威慑力,才能镇住左翼恶魔。II)回归传统,回归家庭,回归血液的羁绊。学习做个好人,抛开世俗的杂念。不要沉浸在你的sin之中。III)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瓦解老师对亚裔下一代的思维操控。白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整个美国教育体系在系统性的制造白左。根源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犹太人,俗称的幽灵的本体。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4-23 10:22 , Processed in 0.09464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